论文中的“的、地、得”用法?

翰鲸学术辅导
2025-03-13

翰鲸学术辅导在长期指导实践中发现,即便是高学历研究者,仍可能因“的、地、得”的基础用法失误折损论文专业度。这三个助词混用看似微小,实则直接影响学术表达的严谨性,甚至可能引发审稿人对研究态度的质疑。


一、学术语境下的精准分工


“的”作为定中结构标志,严格限定研究对象属性。在实验描述中,“改良的检测方法”指向方法本身的特质,若误用“得”则语义断裂。“地”连接状语与动词,赋予动作情境特征,“缓慢地升温”准确传递实验操作状态。“得”引导补语,揭示动作结果程度,“处理得彻底”需与前文形成因果呼应。学术写作中,三者混淆可能导致关键数据解读偏差。


二、高频失误场景解析


材料方法部分常见“的”“地”误植:“采用随机地抽样”应修正为“随机抽样”(无状语)或“随机地选择样本”(需修饰动作)。讨论部分易现“得”冗余:“结果呈现得显著差异”实为病句,正确表述应为“呈现显著差异”或“差异表现得显著”。文献综述中“的”滥用更隐蔽:“基于回归的分析方法”简化为“回归分析法”更符合学术规范。


三、系统性纠错策略


建议建立“三阶校对机制”:初稿阶段用红色标注所有助词,二次修改时逐句朗读检验通顺度,终稿前反向检索——删除助词后若句意完整,则存在冗余。针对混淆顽疾,可设计替换练习:将含助词的句子改写为英文,通过对应介词判断中文用法。例如“effectively improve”对应“有效地改善”,“improvement of accuracy”对应“准确性的提升”。


论文中的“的、地、得”用法?


翰鲸学术辅导始终认为,学术写作的精度往往藏在基础语法细节中。从字词规范到句式结构,每一处精准把控都在为研究可信度加码。当研究者以工匠精神打磨文字,那些曾被忽视的“小错误”,终将成为彰显学术素养的“金名片”。


分享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