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文投稿后的漫长等待常让研究者陷入两难:催稿怕失礼,沉默又焦虑。翰鲸学术辅导认为,催稿的本质是学术沟通而非催促,关键在于把握时机、方式与尺度,在维护学术尊严的同时推进进程。
期刊审稿周期是首要参照指标。通常SCI期刊需3-6个月,中文核心期刊2-4个月。若超过常规周期20%,可考虑询问。特殊情况例外:投稿系统显示“under review”超60天无变化,或收到其他期刊录用通知需尽快决定时。节假日前后、寒暑假期间审稿延迟属正常现象,盲目催稿易适得其反。
有效催稿应遵循“三段式”框架:
礼貌确认:列明投稿编号、标题、日期,避免编辑检索耗时;
价值陈述:简述论文创新点或近期相关领域突破性成果;
柔性询问:用“是否需补充材料”替代直接追问进度;
信函控制在200字内,避免使用感叹号或情绪化措辞。周四上午发送邮件,避开周一工作高峰与周末前懈怠期。
收到“正在处理”等模糊回复时,建立跟踪时间轴:首次催稿后30天可二次询问,重点说明研究时效性;若60天无实质进展,考虑撤稿并附撤稿说明。催稿过程中保留完整沟通记录,撤稿前确认目标期刊是否认可二次投稿。同时准备应急方案:预先选定2-3家审稿速度较快的备选期刊。
学术发表是场耐心与策略的博弈。翰鲸学术辅导建议,将催稿视为学术礼仪的实践,用专业沟通替代焦虑等待。记住:尊重审稿节奏与维护自身权益,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