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写学术论文时,人称的使用是不少研究者会纠结的问题。有人认为学术写作应保持客观中立,避免出现第一人称;也有人觉得在特定情境下,第一人称能让表达更清晰。翰鲸学术辅导为大家梳理相关要点,助你合理运用人称。
人文学科论文中,第一人称的使用相对灵活。比如文学评论类论文,研究者在阐述个人对作品的解读或提出独特观点时,用“笔者认为”“本文主张” 等表述,能明确区分个人见解与他人研究,使论证逻辑更清晰。
自然科学领域则更强调研究的客观性,传统上多采用第三人称,如“本研究”“实验结果表明” 等。但近年来,部分期刊也开始接受在描述研究过程时使用第一人称,例如 “我们设计了该实验方案”,只要不影响数据的客观性与结论的严谨性即可。
在描述研究过程时,若涉及研究者的具体操作或决策,使用第一人称更合适。比如“我选取了 200 份样本进行分析”“我们在实验中调整了变量参数”,能准确说明研究的执行主体,避免表述模糊。
而在呈现研究结论或引用他人成果时,应减少第一人称的使用。用“研究发现”“数据显示” 等表述,可凸显结论的客观性;引用文献时,直接说明作者观点,无需加入 “我认为某学者的观点正确” 这类表述。
避免过度使用第一人称。若全文充斥“我觉得”“我认为”,会削弱论文的学术性,让读者觉得论证缺乏扎实依据。应在必要时使用,确保每一处第一人称都服务于表达的准确性。
同时,要区分“我” 和 “我们” 的使用。个人独立完成的研究,用 “我” 更恰当;团队合作的成果,用 “我们” 能体现集体贡献,避免混淆研究主体。
学术论文中能否使用第一人称,没有绝对统一的答案,需结合学科特点、具体场景和期刊要求综合判断。合理使用第一人称,可让论文表达更精准;滥用则可能影响严谨性。翰鲸学术辅导希望这些分析能帮你在写作中做出合适选择,让论文既符合规范又清晰传达研究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