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术写作中如何避免过度使用专业术语?

翰鲸学术辅导
2025-08-18

学术写作需精准表达,但过度堆砌专业术语会让内容晦涩难懂,影响读者理解。平衡专业性与可读性,是提升学术写作质量的重要环节。翰鲸学术辅导认为,掌握合理使用术语的方法,能让论文既体现专业深度,又具备良好的传播效果。


一、明确术语的适用场景


专业术语的价值在于精准指代特定概念,并非所有场景都需使用。写作前需区分核心概念与辅助说明部分。核心理论、实验方法等必须用术语保证严谨性,如“结构化访谈”“回归分析” 等,直接关系到论证的准确性。而在背景介绍、结果讨论等部分,可减少术语使用。例如阐述研究意义时,用 “通过调查了解用户需求” 替代 “基于实证研究方法获取用户画像数据”,让非专业读者也能快速理解。

学术写作中如何避免过度使用专业术语?


二、用通俗语言解释术语内涵


首次使用生僻术语时,需附加简洁解释。无需长篇大论,用一句话说明术语的核心含义即可。比如提到“认知失调”,可补充 “即个体认知与行为不一致时产生的心理冲突”;涉及 “边际效应”,可注释 “指额外增加一单位投入所带来的效益变化”。这种做法既能保留术语的专业性,又能帮助读者理解其在文中的具体指向,避免因术语阻碍阅读节奏。


三、借助案例弱化术语存在感


用具体案例替代抽象术语堆砌,是让内容更易读的有效方式。描述研究发现时,与其反复使用“数据显著性”“变量相关性” 等术语,不如结合实际现象说明。例如 “实验结果显示,两组数据差异明显”,可替换为 “在相同条件下,A 组完成任务的平均时间比 B 组短 20%,且重复实验三次均呈现类似结果”。案例的具象化表达,能让读者通过事实理解研究结论,减少对术语的依赖。

避免过度使用专业术语,核心是让术语服务于内容表达,而非成为炫耀专业的工具。翰鲸学术辅导相信,通过合理选择术语使用场景、主动解释术语含义、结合案例辅助说明,学术写作能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,实现更高效的沟通,让研究成果被更多人理解和认可。

分享
下一篇:这是最后一篇
上一篇:这是第一篇